生而為人,如果也像動物一樣,只聽命于本能及后天環境的影響,那么我們就浪費了自己作為人的寶貴生命。
還是上文的那個例子,你早晨開車去公司,忽然后邊兒出來一輛車超過你還別了你一下,這是外界的刺激,別回去、撞上去還是破口大罵?
在你做出反應之前:
從自我意識角度觀察一下自己,看到自己正在生氣,意識到原來這個事情就會讓我如此生氣;
用想象力想象一下,破口大罵,對方能聽到嗎?如果別回去,會有什么后果?如果撞上去,會有什么后果?從對方角度考慮一下,這么開車,是不是有什么急事?
用良知判斷一下,如果撞上去,這個行為是正確的嗎?
最后,基于獨立意志,不管別人如何別我,我選擇如何做?
在豐采網的企業價值觀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真正能控制自己,用自己的思維去做決定的,十分清楚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人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會擁有一個更光明的人生。
仔細看一下這個文章,或許會對你有幫助。
第一:積極主動的定義
那什么叫積極主動?怎么樣定義呢?
從小到大,家長要求我們的積極主動是自己把作業寫完,不要等著家長說;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老師要求我們的積極主動是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可是當我們走上社會以后,積極主動肯定不是指的這些了,那應該是什么呢?
如果大家覺得這個詞不好定義,那我們可以先從反方面來去想一下。
就比方說在網絡上有一個詞匯叫“媽寶男”,大家覺得“媽寶男”是積極主動的人嗎?
媽寶男的經典語句是:
“我媽說了,晚上九點以后才回家的都是壞女孩兒”
“我媽說了,化妝的女孩都不正經,讓我不要跟這樣的女孩兒交朋友”……
大家覺得這樣的人是積極主動人嗎?肯定不是。為什么呢?因為沒有主見。
所以說積極主動的人,至少你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穩定的價值觀,你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
史蒂芬·柯維對積極主動的定義是: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也就是說,你要做什么事情,應當是你自己的選擇,符合你自己的目標,基于你的價值觀,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思維,去做的決定。
舉個例子,你早晨開車去公司,忽然后邊兒出來一輛車超過你還別了你一下,怎么辦?別回去、撞上去還是破口大罵?
再舉個例子,你也不會糾結于百度愛采購競價與百度競價哪個效果更好,這樣的初級問題。
無論你干的是百度愛采購還是調酒師,別忘了重要的是:
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早晨開車是為了安全快速的到達公司,這是你的目的。
中間不管碰到了什么事情,都是一個外在的刺激,不是所有的外在刺激,你都要給出一個必然的應對。
如果這個刺激跟我們的目的無關,我們要忽略它。
可惜很多時候幫我們做決定的,是我們的情緒而不是我們的理性思維。
我們不要以為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一個理智的人,不是這樣的,真相可能恰恰相反。
人大部分時間是情緒在做決定,一年到頭可能只有幾次是理智在做決定。而不是我們自以為的大部分時間是理智在做決定,只有少數幾次我們情緒上頭了。
所以要清楚這個事情,就是當我們去做一個決策的時候,是誰做出了這個決策?
第二:影響性格的三大因素
佛家上有個說法,叫:主人翁何在?
問的就是作為你頭腦的主人,我們認可的那個真正的自己,那個可以理智思考的自己,
是不是常常不在家,而把家讓給了一堆情緒或者程序,就像電腦一樣,輸入一個指令就給一個反饋,受到一個刺激就給一個必然的反應?
有三個廣泛接受的用于解釋人的性格的三種說法,分別是:
1、基因決定論:
認為人的本性是DNA決定的,因為爺爺脾氣暴躁,爸爸脾氣暴躁,所以我脾氣也暴躁,因為是先天基因形成的嘛,我也想克制,但是沒辦法,遺傳基因嘛。
這點我想舉一個反例,就是我自己。
實際上我爸爸脾氣特別急,我媽媽脾氣也特別急,但是我的脾氣現在比較柔和。
可能實際上我的基因里也是一個急脾氣的人,但是經過源源不斷的,后天的對自己的約束,包括想清楚了這個道理,都讓我的脾氣有所改觀。
我大學畢業兩三年后,有一次我忽然想通了:既然我對外人都可以笑臉相迎,為什么我對自己家里的親人反而脾氣那么暴躁呢?
想通了這一點后,我再也沒在家里對長輩發過脾氣了,這與我后來做調酒師也有很大的原因。
當我在家里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以后,我慢慢地也想明白,別人沒義務包容你的脾氣,所以我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就能控制自己的脾氣了。
如果我能做到,那么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做到。
2、童年影響論:
就是說小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我們的童年經歷,影響了我們的性格。
比方說父母常常打擊挖苦孩子,會導致孩子自卑敏感;因為打了個花瓶被母親罵,所以長大以后不敢嘗試害怕犯錯……
我的原生家庭說老實話不是很好,我父母經常吵架。
從小到大,我一直對包餃子有陰影,就是因為我們家每次包餃子都要吵一架,特別激烈的那種,所以我一直認為包餃子是一個特別特別繁重的任務。
當我看到我的岳母一個人很快就把全家吃的餃子包出來以后,我感覺特別驚訝,我感覺她是一個特別偉大的人,居然能自己做出來這么厲害的事情。
童年影響論,就是你在童年的時候受了哪些刺激,經歷了哪些事情,進而在你性格發育成長的過程當中影響到了你。
3、環境決定論:
主張環境決定人的本性。周圍的一切人和事,都可能是影響因素。
因為這個學校所有人都成天打游戲、打架不學習,所以我在這個學校我很倒霉,我在這個學校沒有學習的氛圍,我也只能打游戲、打架、談戀愛……
這三種理論都認為是外在的因素影響了我們的性格和選擇,即給出一個刺激,就得到一個必然的回應。
就像一個程序,一個計算器,你輸入一個指定的數據,就會得到一個指定的結果。你拿一臺計算器輸上6×9,它就是等于54,你不管按多少次,它都等于54。
現實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至少動物似乎真的是這樣的。
有一種動物叫做地蜂,它拖著食物走到洞口的時候,它會把食物放在洞口,進去檢查一遍,然后再出來把獵物拖到洞里去。
這個行動驚動了科學家,科學家說:
1.難道地蜂有智力嗎?
2.它怎么會做這么復雜的動作?
3.它怎么會有觀察、判斷、決策?
科學家開始研究。有的科學家很壞,等地蜂進了洞以后,他把食物往后拖了幾步,地蜂出來看食物沒了,找到之后它就把食物拖到洞口,又停下來,它又進去檢查,科學家又把食物拖開,地蜂出來找到食物拖到洞口又放下來,又進去檢查,幾十次,一直做這樣的動作。
科學家就奇怪了,這簡直是一個電腦。所以地蜂這種復雜的動作并不是因為它有思維,它之所以能夠做這種復雜的動作,是因為它基因里內置了這樣一個先驗的模式,讓它這樣來做,而地蜂本身并沒有思想、判斷和決策能力。
鳥孵出來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的媽媽,貓也好,狗也好,耗子也好,鳥也好,只要第一眼看到了,就是它媽,所以鳥叫傻鳥。
鳥窩里放一個蛋,它一定會去孵最大的那個蛋,不管那個是不是它下的,這就是他的基因,他沒有思考。
但是人不一樣,人跟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除了程序化的這些東西以外,我們還可以去思考,我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我可以選擇這么做,不管外界給我一個什么刺激,我可以自我選擇我的行為。
就像上文提到的童年陰影論,那么在同樣的童年經歷下,這些孩子長大了以后就一定是同樣的性格嗎?
一對夫妻有三個孩子,他們經常吵架,爸爸經常打媽媽。
于是孩子中的老大就想:哎呀,媽媽太可憐了,成天被爸爸打。我長大了以后,我一定要對我的老婆好一點,不能讓她過這樣的苦日子;
老二想的是:婚姻太可怕了,以后我再也不要結婚了;
老三想的是:原來女人是可以這樣打的,將來我娶了老婆,我也這樣打她。
所以,同樣的環境一定能產生同樣的想法嗎?不是的。
誰需要對我們的人生負責?是父母,是公司,是老師?是領導還是誰?
我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想要做什么?我的目標是什么?我不可觸碰的價值觀和底線是什么?我要做什么事,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什么是我的選擇?
所以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就是: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也就是優秀的人凡事從自身找原因,通過提升自己來解決問題;而怨天尤人的人,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和不足,抱怨環境的限制。
所以孔子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意思是:國家政治清明,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為也要正直,但言語應謙遜謹慎。
不管大環境怎么樣,做好自己的應對之道。
第三:用思維去做決定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中,史蒂芬·柯維給大家畫了一幅思維決定的導圖:
如上圖,在外界的刺激與我們做出反應之間,其實我們存在著一個選擇的自由。
在這里,我們可以運用我們人類所特有的四種天賦,分別是:
“自我意識”,即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感覺到自我的存在、能從旁觀的角度觀察自己的存在狀態;
“想象力”,即超越當前現實而在頭腦中進行創造的能力;
“良知”,即明辨是非,堅持行為原則,判斷思想、言行正確與否的能力;
“獨立意志”,即基于自我意識、不受外力影響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其他動物即使智慧再高也不具備這些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