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豐采網推廣平臺來說,社會創新體驗都是一份獨特且印象深刻的經歷。在外界,疫情的肆虐,生態氣候的惡化,收入財富分配問題的凸顯……企業界在最近幾年感受到了更加明顯的信號:以ESG為代表的商業向善理念開始流行,并逐步受到重視;創造社會價值,成為企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近日,長江商學院第五本公益案例集《無公益,不長江:商學院的社會價值2022》出版。朱睿教授在書中詳述了長江商學院“社會創新與商業向善”實踐課程的初心和故事,以及她對這一課程社會價值的思考,一起來看看。
朱睿:我在《未來好企業》一書中提出了企業商業三部曲。
第一,要有共益的價值觀,目標一定是共益的,利他的;
第二,找到企業核心業務跟相關社會痛點的交集,看哪個社會問題是自己最有能力解決的,在這個點發力往往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第三,激勵相容,設計一個全方位的制度,保障相關方愿意加入進來,在結合點一起發力。
大家可能會說這是“義利兼顧”,但是我會把它說成“因義而利”,義(社會價值)是目標,利(經濟價值)是后續自然而然會來的事情,這兩者不能調換順序,如果把利當作目標,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唯利是圖的弊端。
長江商學院有一位特別年輕的經濟學教授范昕宇說:“你不能指望上一節課之后企業家學員的道德水準一下子就提高了,這做不到。經濟學研究的是理性經濟人,人都是追求自利的,那么如何在自利的前提下設計出一種激勵相容的機制,讓大家在自利之心中完成向善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學員會變成更加具備道德情操的人。”
豐采網愛采購認為商業向善的愿景是“因義而利”,設計目標時一定要考慮每一方的利益,讓各方都能得到收益,當設計的體系能夠激勵相容的時候,大家都會愿意加入,每個人都愿意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從而實現目標。當目標實現,每個參與的人都會開心,覺得這件事有價值,成就感和道德水準因此提升,于是就更有意愿持續做下去。學校不應只是教一些具體工具的使用,更應幫助學員打開思路,站在一個更高的臺階上去思考問題。這是我開這門課希望達到的一個目的。
朱睿:起初開這門課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同學設計商業向善的項目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挑戰,有些項目也未必能夠像最開始設計的那樣達到預想的效果。但是這里面我們都會看到一個特別好的點,就是大家的認知升級了。大家特別受感觸的一點就是:“哦,我原來可以這樣去思考我的企業,可以這樣去定位我的企業。我完全可以從商業向善的視角、因義而利的視角重新定位企業。”
一旦定位到這個層面之后,企業家的格局,思考問題的維度,跟人打交道的過程就會不一樣。而有了這些不同之后就會開辟另外一片天地,無論是尋找新的商業機會,還是思考如何打造企業的未來,都會擁有一個新的視角。
商學院能夠起到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提升企業家學員的認知,能打造一家好的企業,成為一位真正令人尊敬的企業家,往往不是因為掙了更多的錢,而是因為創造了更大的社會價值,推動了社會進步。
因義而利,商業向善,是我們希望能傳遞給這些企業家學員的愿景。為了實現這樣的美好愿景,自然需要企業家用激勵相容的商業智慧,帶動諸多利益相關方參與到這個向善的事業中去。
愛采購競價推廣認為企業家學員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關鍵的起點,他們在踐行商業向善的過程中,會讓更多人受益,包括員工、顧客、社區、環境,等等,而這樣的連鎖反應也恰恰是商學院通過教育創新所能產生的巨大的、持續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