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采網認為對于一個團隊領導者來說,如果想打造一支高績效團隊,只擁有個人領導力還不夠,還有另外五個要素非常重要,分別是:目標、分工、機制、溝通、關系。
它們共同構成了團隊領導力的6個關鍵要素。
第一個要素:目標。
目標包含三個方面:外部/客戶驅動;鏈接公司的愿景和戰略;將目標有效分解到團隊及個人。
關于目標管理,百度愛采購分享兩個工具給大家。
1.OGSM法
OGSM中的O指的是中長期目標(3-5年),G是指未來1年的短期目標;S是指策略(需要回答“Where to Play”和“How to Win”兩個關鍵問題);M則是指相應的衡量指標。
“目標”最難的是通過怎樣的選擇得以實現。戰略就是選擇。在資源和人才都有限的前提下,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通過怎樣的衡量指標證明你做到了,就組成了OGSM。
2.OKR法
OKR的“O”和“KR”分別指目標與關鍵結果,也是目標管理方式的一種。OKR更適用于業務戰略探索/迭代期。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唯工具論。OGSM有點像山峰戰略,自上而下為主;OKR則鼓勵所有人都去探索方向,因為有時一號位也不一定清楚何謂正確的方向,一般調整也更為頻繁。
但兩者都是目標管理工具。企業只需按照企業發展階段和團隊的偏好,選用一個合適的就行,不要將太多時間陷在工具之爭。
第二個要素:個人領導力。
個人領導力是引領眾人去從未去過的地方的能力,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
個人領導力通常包含“六力”——感召力、學習力、決策力、組織力、教導力和執行力。
第三個要素:分工。
1.組織設計
第一,組織設計匹配業務戰略。
不同的業務戰略匹配的組織形態不一樣。比如有的公司所有業務就是基于一個APP,獲客、轉化,即可實現商業成功,整個價值鏈較短,組織架構相對簡單。
如果是實體行業,特別是自建供應鏈的,或者做全球化業務,整個組織設計就會復雜很多。
第二,橫向協同,縱向分工。
橫向分工靠流程,縱向分工看層級。
早期的小米公司從一號位到員工只有三層,是扁平化組織的代表;字節跳動從一線員工到CEO可能已經有7、8級,已經和國際大公司沒有區別了。
組織不是越扁平一定越好。扁平化帶來好處的同時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說沒有空間發展人才構建梯隊;另外如果一個人要有效管理幾十上百人,也根本不可能。
很多創業公司早期按職能劃分即可,不需要過早學大企業的事業部或矩陣式管理架構。小車配大馬,往往得不償失。
所以組織設計一定和業務發展階段、發展模式高度相關。
第三,所有貢獻緊密連接公司目標,也就是客戶價值創造。
2.企業流程
① 流程的重要性
大量創業公司忽略流程,僅關注部門,為什么很多互聯網公司都不關注流程?因為他們通常有個叫運營的崗位在以“人肉”的方式走流程,所有的活找不到人干,交給運營看一下,手動把工作流程串起來。
部門墻怎么來的?就是因為橫向沒有拉通。僅僅依靠縱向反映和解決問題,任何事都要通過找CEO拍板,效率太低。
企業完成快速增長后開始需要提升效率時流程梳理工作就避不開了。如果有橫向流程,KPI會很清晰。下一步誰做什么動作,怎么才叫做好,如何從一個部門流轉到另一個部門,這個步驟也是公司上臺階跨不過的坎。特別當多業務之后,沒有流程是不可想象的。
② 流程的類別
流程也分好幾類,比如,適合SaaS企業(軟件即服務)的通用主業務流程主要有三大類:IPD(產品研發)、LTC(銷售/從線索到回款)、ITR(從問題到解決)。再補充一些管理流程、支持流程,就構成了公司的流程系統。
③ 流程制定和落地過程常見問題
第一,流程功能不清晰。
有些職能部門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經常發起一些流程;而另外一個職能部門會發起另一些類似流程,如果將它們放到一起的話會發現相互矛盾。原因是并未從功能出發考慮如何制定流程。往往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第二,各團隊之間互不通氣,閉門造車,缺乏“用戶”視角。
流程制定一般由跨部門組成的協同小組, 特別是把用戶也納入才不會閉門造車。
比如質檢流程,至少生產部門的人是流程使用者,需要參與流程制定。因為產品質量不是檢查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
第三,未明確流程負責人,無人為后續的持續迭代優化工作負責。
很多人以為流程發布完,工作就做完了,其實最后系統里堆了一堆流程,后來的人不知道用哪個好。
所以,實際上還需要有專門的流程負責人需要關注流程的更新和優化,他需要為這個結果負責。
環境在變,流程也必須要變。
第四,把所有問題的解決都“押寶”在流程的制定上。
流程本身沒有什么神秘的,也不需要過度神話流程型組織。你去麥當勞、星巴克消費、去銀行柜臺辦事,到處都有流程在指導店員工作。
流程目的是為了高效、可復制、可持續優化。用于培訓也方便,來了新人介紹清楚流程,大家也就明白工作是如何開展的了。
3.組織設計
組織設計的六個考慮維度:任務流程、人才選育用留、績效激勵、工具技術設備、數據信息、架構決策。
光看任務流程不夠,你要看人才選育用留,有時候不是流程問題,是人的問題。整天在流程上做文章,還不如花點時間提升人的能力。
有時候不是人的問題,是績效激勵沒有到位,卻又希望大家自驅動,不太現實。我們要從正常的人性出發,思考怎樣的獎懲機制能夠鼓勵先進,鞭策后進。
如果你的組織架構是矩陣式,矩陣式就是雙線匯報,既匯報給職能,也匯報給業務。雙線匯報最難的就是在節點上的那個人。
以HR為例,到底是按照老板的要求,嚴格按照標準進行高質量招聘,還是按照業務的要求快速招到人才?
如果用得好,矩陣式會比BU制更有可能平衡短期和長期利益的一種方式。BU制(以業務單元獨立核算成本)容易短期結果導向,你的年終獎基礎按照當年目標達成率給的,為什么要考慮長期呢。
蘋果公司到今天都是職能制,沒有手機事業部、電腦事業部、平板事業部,為什么?因為職能制可以保證各個職能都可以無顧慮地堅持最高標準,把正確的事做對。
蘋果用了一個看似很“傳統”的組織架構,持續保持優秀,產出最優秀的產品。賺取到行業80%以上的利潤,效率極高。
這就是架構、流程、分工、決策機制的不同,導致結果不一樣。
第四個因素:機制。
涉及團隊的工作機制很多。這里僅列出幾個常用的機制。
1.目標及戰略生成機制
年度目標怎么產生?用OGSM或OKR法都可以。
2.戰略組織協同機制
大家定戰略、目標的時候慷慨激昂,但有沒有想過怎樣的組織能力和文化才能支撐這個戰略目標的實現?其實拍腦袋不難,組織如何實現才是關鍵。
3.會議及決策機制
高管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開會,如何有效開會很重要。不是說把會議進行分類,就能開好會了。清晰會議目的、原則、溝通方式、決策機制,會后跟進缺一不可。
4.績效管理&激勵機制
績效管理很重要,很多公司只是每半年打一個績效,中間沒有任何管理動作,這不叫績效管理機制,只是一個績效考核行為。
績效管理要遵循PDCA,定計劃、日常跟蹤反饋、階段性做評價、激勵績效,才形成績效考核的閉環。
5.OKR復盤機制
定期做復盤,復盤之后持續改進。復盤必須要直擊靈魂,不痛不癢的復盤是沒有意義的。
你有沒有認真反思,一件事沒做成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分別是什么,你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大家能不能給一個誠實的反饋,這些才能形成機制。
第五個因素:溝通。
積極傾聽、有效表達、有效反饋、提問能力、提案能力、跨部門協作和沖突管理能力,這些都是溝通的范疇。只要工作是和人打交道,無論是與內部還是外部溝通,這些技能都需要去練。
1.溝通漏斗
溝通的難點源于存在溝通漏斗,為什么人需要溝通,同樣的話反復好多次別人才會記住,因為信息傳遞是一步步失真的。
心里想的是100%,說出來變80%,為什么會這樣?表達能力不行是一種,還有表達太委婉,不愿意把話講透,而是讓對方去悟。
為什么說出來后,對方聽到的又打折了呢?可能沒有講清楚,對方可能理解錯誤了。
為什么聽到和聽懂之間又有損失呢?可能對方沒有背景知識,比如你IT,我是銷售,我真不明白你在講啥。
為什么聽到了行動又會打折?知道了不一定做得到,能力或意愿都可能是個問題,也可能是激勵機制沒有到位,所以聽懂了也不執行。
這就是為什么需要提高溝通能力,盡量要減少失真。
2.溝通技能
① 傾聽
愛采購競價認為想真正理解對方,傾聽能力很重要。你上次傾聽是什么時候?過程中忍住不說話是什么時候?
② 表達
這里有兩層含義:表達能力和表達意愿。想到了可能也不敢講,所以沒有百分之百傳遞出來你想的東西。
③ 提問能力
直接給指令有時候并不能激發人的行動。通過好的問題來激發人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給答案。
④ 反饋
反饋很重要。一個及時的正面反饋或者建設性反饋,或許能改變一個人的工作狀態和結果。
很多人在反饋時很喜歡用一個詞“但是”。你應該把“但是”之后的內容分開反饋。
這次做得好就告訴什么事情做得好,對公司的影響是什么。下次這個事情做得不好,就說這個事情沒做好。
三明治式的反饋,貌似減少了反饋者的壓力,但實際上起到的是反面效果。
3.行為方式模型
行為方式模式包括所見所聞、主觀臆斷、形成感受、展開行為。
我們很多時候從第一步到第四步這個過程中,“快進了”主觀臆斷和形成感受這兩個動作,很多矛盾就是這么引起的。你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原因,只是基于你的經驗就快速做出結論。
如果你能把這些過程透明化就會有不同結果。這個技能叫做探詢,比如這個事情我是這么看的,也講出為什么這么看。你的結論和我的結論不一樣,也可以講一講你是怎么分析出來的。
要探詢對方背后如何思考,就是把第二步和第三步透明化,這是很重要的促進互相理解的過程,很多跨部門協作的矛盾就可以消除。
4.跨部門協同
跨部門協作困難的原因有很多,認知的差異,溝通能力的差異,價值觀的差異,風格差異都會產生矛盾。
① 提升跨部門協作的心法
第一,探尋需求,知彼解己。
比如你看到這個事情,可以說“我觀察到你情緒很大,能不能講一講背后是什么原因?”溝通的事情,你先去理解對方,對方自然而然愿意花時間理解你,這就是姿態問題。
第二,對齊目標,雙贏思維。
跨部門目標不對齊很正常,大家能不能站高一級想問題,不要用部門目標,而是考慮公司需要實現什么目標,我們兩個如何配合才能讓公司目標實現的更好。
如果部門之間需要相配合做事,至少需要具備雙贏思維,配合完之后對你我的結果都有益處。而不是說為了好的KPI逼著你做一些傷害利益的事情,最后對方就無法有效配合。
第三,共識方案,統合綜效。
只要你不堅持認為方案想法是唯一正確的,愿意開放式地聽一下人家的想法,就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我們叫做“第三方案”-既不是你的想法,也不是我的想法,而是通過充分討論溝通后產出的更好的方案。
不要總是覺得你掌握的才是真理。很多人都掌握了真理的一部分,你需要花時間去傾聽,讓拼圖越來越清晰和全面,這樣才容易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② 如何有效探尋雙方需求?
第一步,運用同理心傾聽和理解他人。
你講你的感受是比較安全的,比較客觀的,不要給評價,覺得這樣做感受是什么,它不一定是個事實,但我的感受很重要。這樣做缺少功德,這就是評價,這樣做給我的感受是什么,它就是我的感受。
第二步,先去理解對方之后,一旦對方被理解,你就能以尊重態度尋求他人理解,陳述你自己的觀點:“我想要……”“根據我的經驗,我認為……”“我更傾向于……”“謝謝你分享我的想法,你愿意聽聽我的觀點嗎?”
只要你做完傾聽之后,先做這個動作,對方也一定會這樣回報你的,人和人之間就是這樣相互相處的。
雙贏思維最難的是平衡勇氣和體諒,就要敢講出來,也要有同理心去理解對方,很多人特別有勇氣,告訴對方自己的訴求是什么,但缺少了體諒,談不成事情。
有意愿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不一定有意愿,所以平衡好這兩者還挺難的。太多事情沒有唯一正確答案的,也沒有唯一正確的方法。
很多時候,吵架的原因是我和你的想法不一樣,你想說服我,我也想說服你,到最后不歡而散。
如果站高一層看問題,難道大家不都是想讓公司結果更好嗎?知己解彼,才能形成雙贏。
第六個因素:關系。
這里說的“關系”主要指信任關系的建立。
為何很多創業團隊的老團隊成員關系非常好,因為一起扛過槍,一起打過仗。相互信任度非常高。
但很多團隊發展停滯的原因恰恰就是因為老的團隊成員關系太好了,新來的人融不進來。因為缺乏必要的信任,老成員看著新人踩坑也不告訴他。
而新來的人特別積極,要證明自己牛逼,就踩坑里了,老板覺得這個人太差就開除了,下次老板又想到一個,花高薪挖來一個高管,然后重復同樣悲慘的故事。
怎么破?
1.構建信任的兩個核心要素
一個人品格特別好,無私無畏,但溝通能力為零,那也沒什么用;一個人能力特別強,品格特別不好,就會有負面作用。
所以品格和能力都很重要,品格需長時間培養,能力是可以鍛造的。
2.喬哈里視窗
如何增加信任關系?這里給大家介紹一個工具:喬哈里視窗。它把一個人的情況分成四個象限:
公開象限都是公開信息,自己和別人都知道;
隱私象限是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部分。通過自我介紹人生歷程將隱私象限縮小,讓他人不知道的東西變少,就是增加信任的一個動作;
盲點象限里你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但別人都知道;從盲點象限到公開象限, 可以通過懇請反饋實現。中國人大多不喜歡給反饋,而喜歡讓別人悟。通過反饋動作,好的及時得到表揚,做得不對被及時告知。
潛能象限是你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
縮小其他象限,把公開象限變大。當一個人越公開時,越容易獲得對方信任。
豐采網為什么不推薦“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式?因為大家都想著給對方面子,很容易做得敷衍,最后往往變成一個形式主義。
3.情感賬戶
人家愿意支持或配合你,一定是你做了很多事情建立了雙方的信任關系,對方才會在你需要時提供幫助。
這是日積月累的情感銀行,關鍵時候就用得起來。很多信任關系是來自于反復做存錢的事情,慢慢積累。到關鍵時候,哪怕偶爾提個款(尋求幫助),也不會對信任造成極大傷害,因為你存了很多“錢”。
以上對團隊領導力六大要素做了簡單、全面的介紹。真正能實現高績效的團隊leader,都會在這六個要素層面將動作做對。希望對你帶來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