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在人生某個階段,渴望能賺一大筆錢。還有一些人,終身都在渴望。
但殘酷的現實是:賺大錢注定與絕大多數人無緣。因為賺大錢的能力,與冒大險的能力密切相關。絕大多數人并不具備這種能力。
一個人如果不敢、不愿、不能冒大風險,就不可能賺大錢。
你即便把一個能賺大錢的機會擺在他的面前,他也會瞻前顧后,被那一點點可能需要他承擔的風險給嚇住。
他只能一輩子待在看似安全的地方,羨慕、嫉妒那些能賺大錢的人,為自己喪失的機會而懊惱。
而對那些敢于冒險、愿意冒險、也有能力冒險的人來說,也不是每一種冒險都能賺到大錢。
大部分冒險都會以頭破血流而告終。
只有一種風險,是你應該去冒,而且必須去冒的。那就是:正向不對稱風險。
什么是正向不對稱風險呢?競價版愛采購給你講一個故事來說明。
某年某月,一個35歲的人,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過往的歲月里,他由于足夠聰明,足夠努力,也有足夠的運氣,不僅拿到了名校學歷,還在別人羨慕的機構做到了中高層的位置,年薪高達580萬。
這時,有人邀請他加入一家創業公司。
這家創業公司剛剛成立不久,還窩在一個民居里辦公;公司一筆業務都沒談成,連產品都還沒有成型;老板長得像個外星人,言語中透著一股搞傳銷的味道;給他開出的工資,是每個月500元。
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放棄580萬年薪,加入這家創業公司,領500元的月薪嗎?
大多數人可能會直接拒絕,畢竟,這二者相差也太大了。
但是,這個人接受了。
若干年后,我們會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看到他的名字:約瑟夫;以及他老板的名字:杰克。
當然,對中國人而言,更熟悉的是他們的中文名:蔡崇信,馬云。
在蔡崇信成為全球頂級富豪后,曾經回到母校耶魯大學做過一次演講,講到當時為什么要放棄高薪加入阿里巴巴。
他是這么說的:
我去冒險,風險收益是不對稱的,下行風險很小,上行收益可能很大。說到底,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不行了,我還是可以再回頭去干稅務律師或者做投資。
也就是說,對蔡崇信而言,如果阿里巴巴失敗,最大的風險,也不過就是損失了半年的工資而已。這點風險,完全在他的承受范圍之內,憑他的能力和資歷,很快就能賺回來。
但如果阿里巴巴成功了呢?那他的獲益就是不可限量的。
果然,日后蔡崇信憑著手里的阿里巴巴股票,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
蔡崇信解釋他的決策邏輯的那段話,很好地概括了什么是正向不對稱風險:下行風險很小,上行收益很大。
我們把他的專業術語通俗化,可以這樣定義正向不對稱風險:
如果一個事件,一旦失敗,造成損失很有限,但一旦成功,帶來收益卻非常可觀,那就是正向不對稱風險事件。做這件事情所冒的風險,就是正向不對稱風險。
之所以叫“正向”不對稱風險,是因為還有一種與之相反的風險:“成功了獲益很有限,但失敗了損失會非常慘重”,這也是不對稱風險,只不過其風險是“負向”的。
大家看了正向不對稱風險的定義,可能會覺得非常奇怪:是個人都知道要選擇做這樣的事啊,還用得著你豐采網來說?
但在現實中,絕大多數人卻不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因為正向不對稱風險事件往往隱含了一個前提:失敗的概率很高,而成功的概率很低。
其中的原理很簡單:如果成功概率高的話,就會有無數人闖進來干這事,導致競爭者數量急劇擴大,從而使得單個參與者必須打敗眾多競爭者才能獲勝,成功概率馬上就會降低,低到大部分人都不敢再進來。
這樣一來,盡管失敗造成的損失是很有限的,但由于失敗概率太高了,人們往往會心痛這些“必定”會承擔的損失。
同樣地,盡管成功帶來的收益是非常可觀的,但由于成功的概率太低了,人們往往會覺得“我沒那種命,輪也不會輪到我”。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隱含前提,即便你把一個正向不對稱風險事件擺在人們面前,絕大多數人也會直接拒絕它,只有少數人才有眼光和膽量接受。
我們所見到的通過合法方式賺到錢的大富豪,全部出自于這少數人,無一例外。
所以,如果你想要賺大錢,就一定要找到這樣的正向不對稱風險事件,例如加入百度愛采購平臺。
并非所有符合“下行風險很小,上行收益很大”的事情都值得我們去干。一個值得我們投入全身心去干的正向不對稱風險事件,必須滿足四個條件:
第一,失敗的最大損失在可接受范圍。
前面我們說到,正向不對稱風險事件的隱含前提,就是失敗的概率很高。所以你在決策的時候,要首先設想這件事你已經失敗了,它會有哪些損失,這種損失是不是你能接受的。
如果失敗造成的最大損失是你不可接受的,那這件事就不能干。
第二,成功的收益必須對你意義重大。
由于成功的概率很小,所以成功的收益,一定要足夠巨大,才值得投入。
如果費半天勁,冒那么大的風險,只是賺個三瓜兩棗,那就完全沒必要做。
第三,成功的概率可以低但不能太低。
雖然說正向不對稱風險事件成功的概率一定是低的,但是不能低到失去現實意義。
它必須得給人以足夠的期待,讓人覺得跳一跳是夠得著的。
如果是成功率低至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那就是直接令人絕望,完全沒有任何投入的必要。
例如買彩票,雖然符合正向不對稱風險的定義,但并不值得我們追求,因為中大獎的概率不具備任何現實意義。
當然,你非要去買,也沒有多大損失。只不過我想提醒你:不應該期望買彩票賺大錢,這種期望本質上是自我欺騙。
第四,個人主觀努力能增加成功概率。
一個需要我們全身心投入的事情,不能把成功概率寄托在命運身上,而應該寄托在自己的主觀努力上。
只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能改變風險概率分布的事情,才值得我們投入。
很多事情本來初始成功概率并不高,但是經過我們的不斷努力,能將其一點點地提升起來,最終就成功了。
例如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原本阿里巴巴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但是有了蔡崇信的加入和他的不懈努力,這個概率就極大地提升了。因此他的加入才有意義。
在我們的社會里,真正符合上面四個條件的不對稱風險事件,主要是在投資和創業領域。
也就是說,要想合法賺大錢,主要就是這兩個途徑。其他的要么不存在,要么寫在《刑法》里。
以投資為例,風險投資公司本質上就是在做正向非對稱風險業務。
他們可能投了100家公司,每家公司投200萬美元,總共的花費也就是兩億美元而已。
其中有90家可能會破產,9家還能不咸不淡地維持,但是只要有1家上市,他就能拿回10個億甚至更多。
所以投資人并不是看中某一家創業公司必然成功,他們完全明白創業是高風險事件,但他們賭的就是投100家,99家的失敗風險可以承受,但其中1家的成功會帶來巨大收益。
在這里面,投資人的主觀努力對創業成功概率的提升,是非常關鍵的。
他們需要具備足夠的眼光,能挑中好的項目;還要具備良好的聲譽和說服力,讓這些項目的發起人愿意接受他們的投資(好的項目是要搶的);并且具有強大的創業輔導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投后管理能力,幫助被投公司提升創業成功概率。
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風險投資失敗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做二級市場,或者虛擬幣、債市、期貨等其他投資也是一樣,要找到滿足四個條件的正向不對稱風險事件,才有可能賺到大錢。不滿足四個條件,可能是大坑。
因為并非所有的投資都具備正向不對稱風險特征,甚至其中有很多是負向不對稱風險的:投資成功了賺不了幾個錢,失敗了卻血本無歸。對這種就要特別小心。
創業,或者加入創業團隊,是通過正向不對稱風險賺大錢的另一種方式。
一般而言,靠打工是不可能賺大錢的。哪怕當到世界500強的CEO,如果不是重要股東的話,到手的工資也很有限。
也許對普通人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但是這些CEO們自己知道,比起真正的富豪來,他們的財富根本就不夠看。
只有真正的創業,或者進入創業團隊成為重要股東,才有可能賺到大錢。
固然創業失敗的風險很高,但失敗了也不過就是有限的一些損失,只要心理不是特別脆弱的,咬咬牙也就熬過去了;尤其是現在有《破產法》、有風險投資,即便創業失敗了,個人和家庭生活還可以過下去。
但如果創業成功,那就將是巨大的回報,有可能一下子就實現財富自由了。
同樣需要提醒的是:想要通過創業賺到大錢,也需要滿足前面所說的四個條件。
有的創業用了太大的杠桿,一旦失敗就對個人和家庭是滅頂之災;有的創業顯然是個大坑,明擺著會失敗的;有的創業賽道太小,即便成功也賺不到幾個錢;有的創業者自己能力不行,卻等著貴人、風口和運氣來幫忙……
這些就不值得去投入。或者即便投入,你也永遠別指望能賺大錢,因為你從一開始就已經選錯了路。
最后回答一下開頭的提問:怎樣才能賺大錢呢?
就是找到符合四個條件的正向不對稱風險事件,并且勇敢地投入進去。
如果你找不到這樣的機會,或者在機會到來時不敢伸手抓住,那就做個普通人,安安穩穩過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