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躺平”“佛系”“內卷”一起,“舒適區”也是近幾年大火的一個熱詞之一。
很多打工人,每天都在被各種耳提面命要走出舒適區,不斷挑戰自我,迎難而上。
“走出舒適區”和“延遲滿足感”一起,成了各大公司等最喜歡用來給員工打雞血的概念。久而久之,只要一看到這些詞,大家就會條件反射的反感和抵觸。
其實,不論是“延遲滿足感”,還是各路大咖在采訪、文章、視頻中提到的“走出舒適區”,其概念本身都旨在幫助我們提升能力,突破思維定式,挑戰極限,走上“人生巔峰”。
那么,究竟什么是舒適區?為什么不論心理學家、創新研究者,亦或企業管理專家都鼓勵我們要自尋不快?它究竟有什么好處?“走出舒適區”對我們和社會有怎樣的意義?
什么是舒適區?
據豐采網了解到,舒適區是英文comfort zone 的直譯。對于舒適區的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細化為生活中的具體場景。
具體如家里的一個溫馨角落,你深藏其中可以不被打擾,完全放松,自主決定一切。
比如某種生活狀態:家庭穩定,工作順心,社會關系也游刃有余,總之能夠順風順水的做想做的事兒。
但更多情況下,我們會把“舒適區”放在職場中,它可能是我們習慣的領域和崗位,也可能是我們用慣性思維、最擅長的路徑或策略去處理、完成工作,解決問題,甚至做起了“行活”。
其實,大多數人都深知沉溺“舒適區”的危害卻仍舊難以自拔,原因是什么?
葛瑞格森在《問題即答案》中認為,從個人維度來看,我們總想避免那些讓我們感到有壓力的情況,是因為壓力有害健康。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卻讓自己徹底與壓力隔離,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躺平。
這么做的危害顯而易見:一旦我們不受挑戰性經歷或信息的困擾,就會停止成長和學習,質疑能力也會衰退。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心中有股力量一直在對抗過度的舒適感,這種抗拒有時候甚至會以極端形式表現出來。它仿佛是刻在人類DNA里的一種逆反行為。
每年的1月1日(始于 1909 年),波士頓會有數百人跳入冰冷的波士頓港體驗刺骨嚴寒。冬季的哈爾濱,也總有成群結隊的冬泳愛好者挑戰自我極限。
在零重力實驗室(Zero Gravity),人們花費數千美元,或像史蒂芬·霍金一樣,每隔一段時間拿到一張免費乘坐券,體驗失重飛機,宇航員在訓練時稱之為“嘔吐航班”。
同樣,每年都有數以百計的登山運動員不斷挑戰攀登珠穆朗瑪峰,他們從這些體驗中得到的不僅是吹噓的資本,更是不適感背后那令人心曠神怡的獨特體驗。做這些事時,他們經常會說:“這讓我感覺更有活力。”
其實,冒險進入身體、認知或者心理上的不適區會讓我們感覺“更有活力”是有科學依據的。查看參與某項活動的新手和專家的大腦掃描圖,你會發現新手的神經細胞非常活躍。
走出舒適區會使你更加主動地尋求信息輸入:你會更善于接受,豎起耳朵,竭力發現蛛絲馬跡。當你試圖融入陌生環境或在陌生狀況中占得先機時,你的本能會迫使你通過所有的5 種感官吸收各種各樣的信息,你的大腦會充滿大量問題。
推特前產品負責人,現任媒體博客協作平臺 Medium 的產品副總裁邁克爾·希佩伊(Michael Sippey)分享過自己還是職場菜鳥時的一個故事,就很好的說明了這點。
作為產品經理,深入一線和客戶交談顯然讓他離開了舒適區。在緊張、不安中和新奇中,他們對潛在客戶進行拜訪,搜集大家對自家原創產品反饋。他們敏銳地發現:由于電子表格時常會崩潰,所以投資買賣交易員的電腦顯示器上,不得不貼滿各種便簽來記錄已完成的交易。
這個非常細節的客戶需求,成就了他們的第二項產品——交易訂單管理系統(這對一家初創公司至關重要)。從那以后,這一經歷一直指引著希佩伊關于產品創新的思考。“怎樣才能讓自己置身于能夠提出正確問題的境地?”
顯而易見,去到令自己感到不舒適的地方,挑戰自己和他人的極限,找到邊界,這樣才能找到盲區和機遇。
走出舒適區有什么好處?
問題解決者總是習慣于聚焦痛點,因為不適感確實可以大大激發創新力。
比如,超級高鐵的想法正是埃隆·馬斯克在陷入洛杉磯的交通大擁堵時想出來的:以超聲速行駛的巨大風動力列車,可以把從洛杉磯到舊金山的時間縮短到30 分鐘。(雖然看上去異想天開,但他真的有能力推動這件事)
豐采網李春雨認為,進入不適區還能帶來更具發散性的間接回報。當緊張情緒使你的感官處于高度警惕狀態時,這種狀態又常常會使你更加用心、專注,更加善于提問。
這至少會產生三種偉大的效果:驚奇、分心和沖突。
1.驚奇讓你置身于全新體驗中
首先,發現新事物和新視角會讓你感到驚奇,這種驚奇往往很有啟發性。很多全球知名公司都十分注重利用這點來激活員工與客戶。
比如,著名時裝品牌凱特·絲蓓(Kate Spade)的管理團隊,就會利用各種方式防止員工感到厭倦或變得令人厭倦。它的首席營銷顧問瑪麗·比奇·倫納分享過公司向客戶做出的品牌承諾:“我們將啟發并帶領客戶過上更為有趣的生活。”
為此,他們首先得把自己的生活也打造得妙趣橫生。比如組織游覽公園、博物館參加烘焙課程等一系列能夠激發靈感的團隊活動……再比如,定期邀請各種有趣的客人參加“午餐學習會”;把周五半天工作制貫穿整年,讓員工更好地吸收生機勃勃的曼哈頓給予他們的滋養……
還有創造了數以千計夢幻動畫片,致力于造夢和圓夢的皮克斯公司,也贊同員工走向外部世界,獲得第一手的體驗。在制作《尋夢環游記》時,制作團隊深入體驗墨西哥鄉村和城市的生活,使得作品抓住了墨西哥文化的精髓。
《尋夢幻游記中》身著墨西哥傳統服飾的角色,非常原汁原味(來源:電影截圖)
多年來,許多創新思想者都是通過“走出去”提出他們的最佳問題和洞見。
為了獲取驚奇帶來的新鮮感,我們還可以走進怪異區域,比如去隱秘的城市小路、百貨商店散步。去和怪人、陌生人交談,獲取與自己截然不同的視角與觀點等。
離開舒適區產生的驚奇感可能不僅與地區有關,也與和你擁有截然不同的視角和認知模式的人有關。
雖然對許多人來說,同與自己在各個層面都大為不同的人溝通、共事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但這種不適感可以促使人們提出催化性問題和有創意的洞見。
2.分心也有好處?獲得“額外認知”,讓人腦洞大開
打破常規常常讓我們不得不停下手頭的工作,大家會因此分心,但這是有益的,因為注意力會從自己聚焦的問題上轉移開。
從高度集中的狀態中抽離會使我們轉換思考模式,更容易接受那些在自己思想邊緣徘徊卻未被重視的問題。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我們并沒有在“工作”,因此不會走上總想“解決問題”的老路。這時,新的處理方案也許會不知不覺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認知心理學家用“額外認知”來解釋這一過程,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人們可能在洗澡時獲得靈感。
創新思想者、數學家亨利·龐加萊尤其傾向于將自己偉大的問題和洞見歸功于此。
19 世紀 70 年代末期,想要努力證明證明沒有任何函數與富克斯函數類似的龐加萊,在嘗試了許多方法都一籌莫展。而后,因為一杯黑咖啡,他在半夢半醒中解決了問題,得到了自己第一個重要發現。
并且,這種情況對他來說并非個例。龐加萊不斷發現自己的靈感似乎都是在非專注狀態下誕生。有一次,他研究了另外一類問題,也毫無進展。失望的他去了海濱,在那里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 有一天我沿著懸崖峭壁散步時,”他回憶說,“靈感來了,與以往一樣簡短、突然且不容置疑:不定三元體的變換與非歐幾里得幾何的變換也是相同的。”
近日,其他一些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龐加萊富有洞察力的自我意識并非虛無縹緲之物。
在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完成創新任務,任務完成情況較好的人都是那些進行了“任務轉換”的人,因為在專注手頭工作的過程中進行的休息可以帶來更多的發散性和聚合性思維。
在解讀數據時,研究人員總結說:“暫時擱置任務可以減少思維定式。”
3.沖突帶來的益處:拓展視角走出舒適區的第三個好處,是你能夠有機會體驗意想不到的沖突。沖突會迫使你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你看待事物的視角并非唯一存在的視角。
雅各布·格策爾斯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注:積極心理學家,“心流”之父)通過研究發現,創造力出現在一個人經歷認知、情感或思想沖突的時候,這會迫使當事人以問題的形式表述沖突。
說到這里,不禁讓百度愛采購小助手想起了汽車共享公司Zipcar的創始人羅賓·蔡斯。2000 年,正是看到了歐洲的汽車共享模式,并且意識到美國人堅信的“人人都應該擁有汽車”的想法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以及全社會資金分配不合理的狀況,她把共享汽車的商業模式帶入了美國,引發了行業變革。
這種沖突是最積極的,因為它意味著機遇。大多數情況下,企業遇到的沖突是新競爭對手的致命威脅,或者是它傳統的經營模式已經無法應對當今的狀況。
比如,云端解決方案在企業軟件界的興起,是推動SAP(注:思愛普,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和協同化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全球第三大獨立軟件供應商)進行戰略調整的原因。
SAP當時的CEO孟鼎銘和他的團隊意識到企業的未來“在云端”,但是也明白他們的企業本身沒有按需銷售軟件的能力。他們知道自己無法提出正確的問題來利用這個全新的機遇,于是 SAP 收購了企業服務供應商SuccessFactors 和 Ariba 兩家公司。進而抓住了機遇,為公司開啟了新的商業版圖。
那么,有沒有辦法能夠幫助我們改進、改造思維模式呢?
亞馬遜的高管杰夫·維爾克對此有過深入研究。他認為,改造思維模式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對現實積極提問,也就是說,假設自己錯誤,尋找自己遺漏的東西。
第二種是經歷某些迫使你面對前所未有的境況的嚴酷挑戰。
可見,走出舒適區后所面臨的沖突,確實能夠帶來影響深遠的洞見,幫助我們在職場、生活中打開思維、擴大視野、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