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裝備器材產業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今天上午進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技巧資格賽中,谷愛凌兩輪拿到了93.75和95.50的高分,排名第一直接鎖定決賽名額。在本次奧運會中,谷愛凌已經收獲了一金一銀的好成績。正如央視解說所說:“玉汝于成,踏雪尋龍。”
谷愛凌獲得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大跳臺金牌的新聞刷爆了網絡,這也是中國在該項目上的歷史突破。然而此次冬奧會的雪上項目,使用的不是自然降落的雪花,而是人工造雪。為了成功舉辦冬奧會,中國科研者用五年的時間攻克人造雪難題,成功突破西方國家在此項技術上的封鎖。
攻克造雪難題,解決被國外人工造雪技術卡脖子問題
北京冬奧會賽道上的雪看上去似乎平平無奇,但它的制造和研發并沒有那簡單。賽道雪也就是所謂的冰狀雪,是滑雪場雪質的一種形態,其表面有一層薄的硬冰殼,主要用于減小賽道表面對滑雪板的摩擦力,其制作質量對提高運動員的成績以及滑雪的舒適感,保護運動員的身體,延長運動壽命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雪的密度非常大,需要達到每立方厘米0.65克,除此之外,雪的顆粒、直徑、硬度、均勻度、摩擦阻力、表面狀態等都有著十分嚴格的標準。
2016年以前,中國連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都造不出來,想要尋求國際援助的中國卻發現西方竟然連賽道雪的參數標準都拒絕透露。在這種一片空白的情況下,中國人只能自己摸黑前進,而這一干就是五年多,鋪雪、注水、壓實、測量、分析,經過一次又一次對不同注水技術與壓實方法的組合試驗,以及無數次的數據對比分析,冰狀雪制作方案才終于初步形成,攻克了冰雪賽道的制作技術,實現了“用雪自由”。除此之外,還研發出了高效儲雪技術,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高效節水設備和智能化造雪系統,并應用雪質監測和預報技術構建起了自己的賽道雪質等級別判別模型。
到2021年底,我國已經擁有了170臺自主研發的造雪機和30臺雪槍。我國的造雪機用高壓將水流打碎再將其噴射到空氣中,遇冷結成冰晶,比西方國家使用的片狀雪顆粒更小更細膩,并且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造出9種雪花,大小在10毫米到0.3毫米。
冰雪產業鏈條長,發展潛力巨大
當前,冰雪運動已經成為資本追捧的新風口。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我國現存冰雪相關企業(關鍵詞為滑雪、雪地、造雪、冰雪)共有2.15萬家,其中2020年到2021年,新增企業7565家。北京冬奧會的舉辦促使冰雪產業潛力被前所未有地激發出來。北京冬奧組委發布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報告(2020)》顯示,截止到2019年底,中國冰雪產業整體規模為4235億元,較2015年的2700億元增長56.9%。
冰雪產業帶來的熱效應正逐步顯現,在冬奧賽場上,我國自主研制的雪車、冰刀、速滑服等冰雪競技器材,以及雪蠟車、造雪機、壓雪機等冰雪裝備已經逐步邁入世界舞臺。業內人士表示,“冰雪熱潮”為我國冰雪裝備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其中,冰雪裝備器材產業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巨大的發展潛力,也讓多地加碼冰雪產業鏈整體布局。據張家口相關負責人稱,當地建設的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規劃總面積1743畝,計劃總投資13億元,分為冰雪裝備制造和冰雪運動體驗兩大基地。產業園重點引進的產業方向分為三類,包括滑雪頭盔、滑雪眼鏡、滑雪服等輕裝備類產業,造雪機、壓雪車、索道等重裝備類產業以及體育運動器材類產業。
近年來,中國冰雪產業行業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冰雪產業行業發展與創新,《“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冰雪旅游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等產業政策為冰雪產業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明確、廣闊的市場前景,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
在百度愛采購官網搜索關鍵詞【冰雪裝備制造】也可以購買到相關產品哦~